早期協助喪家辦理治喪事宜的,一般稱作「葬儀社」。
」 卡巴哈爾從2009年以來一直是海岸警衛隊的飛行員,他說他以前從沒有像這樣遇到需要營救的人而降落救援。美國黑熊比棕熊小,攻擊人類的可能性較小,除非是為了保護幼熊,否則很少會攻擊人類。
根據漁獵部數據,全美棕熊有98%在阿拉斯加。「他只剩下兩發子彈了,我想一個人這麼長時間沒有睡覺是會變得有點狂亂。直升機發現男子所在的營地,以及被破壞門板的小屋|Photo Credit: U.S. Coast Guard 據海岸警衛隊稱,機組人員將這名男子帶到諾姆接受治療,男子軀幹和腿部受傷,但沒有生命危險。哈馬克說:「嘿,下面有個人在向我們揮手。棕熊和黑熊在阿拉斯加都很常見。
」卡巴哈爾指揮官回答:「他是用一隻手還是兩隻手揮手?」 卡巴哈爾回憶,當他得知下方男子是用兩隻手時,就告訴直升機的其他三名機組人員:「這通常是遇險的跡象。男子報告說,這隻熊連續一週每晚都會到他的營地騷擾他。這方面的研究發想有很多借鑑自法國學者吉奈特(Gérard Genette)的著作Seulis, 該書出版於1987年,1997年英譯為《副文本》(Paratext)。
(編註:受限於原書的敘述,本文將introduction的中文以「序」泛稱之,但較精準的譯文宜為:foreword是非作者的他人所寫,即中文書的「序」。法語原書名的意思是門檻,這個書名提醒我們,副文本是位居邊緣的工具。以副文本(paratext)為題的研究,現已是書籍史的重要特徵。每一章都很短,以免過度延伸,強作歷史定論。
把完整的一本書拆解開來,以便更清楚檢視各部分的作用和歷史演變。」一篇好的序,效果確實如同美味醬汁,能促進食慾,令讀者等不及大快朵頤這本書。
各章主要都聚焦於單一時代,但也會回顧長期演進。introduction則意為「引言、前言、導言、緒論、簡介」,是內容的簡介,通常視為正文的一部分。本書共有二十二章,分別介紹實體書中的某一構件,依照從頭閱讀到尾會遇到的順序排列,始自書衣,止於出版品封套廣告。有些書本構件是單純的操作步驟,比如按下按鍵,文件從頭到尾就會自動出現頁碼(pagination),不必由誰多插手。
另一方面,當讀者不確定該不該投入心力閱讀接下來的作品時,序也能當作招徠讀者的廣告。18世紀初法國文學家阿貢內(Bonaventure dArgonne)描述的就是這種例子:「義大利人把書首的作者序稱為『書的調味料』(la salsa del libro)。書籍史研究領域與日成長,這本書半途介入,用意是想介紹通常構成一本實體書的各項要素的歷史沿革。換言之,這是解剖學之下的書籍史,換個比喻,可以把書想像成原子的群集,每個推擠的原子各司其職,而不只是書目中一個既有的存在。
如果不是作者自己寫的序,其定位便顯得曖昧不明,一方面它是所介紹文本的補充,但它對定下解讀基調也有關鍵作用。的確,序往往已經先在頁面上表明自己的從屬角色,頁碼使用羅馬數字,以免干擾主文本的排序。
我們盡可能在詳確(書籍的自然狀態)與廣博(書籍史研究目前的走向)之間取得平衡。副文本顧名思義是邊緣的體裁。
「據我觀察,」作家艾薩克.狄斯雷利(Isaac DIsraeli)針對序言寫道:「普通讀者習慣跳過這些短小精巧的文章。) 序該不該讀呢?或許應該留待最後,因為說不定會預先揭露情節。——《小熊維尼和老灰驢的家》,米恩(A. A. Milne) 這篇序(introduction)將如米恩所述,是個矛盾的命題,但我們希望還不至於淪為序的相反。通篇由序文構成的法國實驗小說《無神論者》(LOrganiste Athée,1964)就指出,讀者習慣把序文視為可有可無的材料。該書共二十二章,只有討論舞台指示和插畫的那幾章所關注的副文本與主文本共享同一個空間。preface 是作者所寫,即中文書的「代序」。
不論位置在頁面邊緣或書首書尾,副文本就像中世紀宗教評論的註解一樣環繞著主文本。希望讀者不只把書看成一個固定的整體,也能發現書是個別組件的集合排列,每一個組件各有獨有的傳統和歷史,與主文本有不同的互動關係,每一個也都是耗費不同類型心力的產物。
我們希望呈現的是,生動分析各個構件在什麼時代嶄露頭角並固定下來(書衣是19世紀,勘誤表是16世紀),但也會看看較晚近的實例,有時還會溯及更早的例子。而且一如封底出版品封套廣告,序也會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思考手上這本書。
借用愛爾蘭詩人路易斯.麥克尼斯(Louis MacNeice)的話,我們把書當作「不可改的複數」來閱讀。序是一個特異的空間,允許別人,允許某個具名的干涉者,先開口說話。
例如法律顧問不會替版權頁署名,索引頁也不會標明索引員是誰。換言之,序是自謙的文章,但也是具有主導力的文章。」本書也嘗試將一個整體(在這裡是一本書)拆分為一連串的構件,各自受到詳盡的觀察、分析,甚或推崇。可以說,這篇序既是書本體的一環,但又跳脫出來,從外部凝視這個環節。
我們討論的地域範圍大抵聚焦於英國,但也不時會提到其他國族的書籍文化。我們在這裡要小心平衡兩件事,一是替名為「序」的書本構件寫一段歷史介紹,二是同時為書本構件的歷史寫一篇序
而即使是想像中的風險,也能藉由恐懼入侵和奴役我們的內心。我們應練習著去體驗這件事——我們的意識,永遠都比心裡使人不舒服的那些疙瘩要寬廣。
我們每天都應練習離開自己狹窄的視野,從各種鑽牛角尖之中抽離,因為負面的心理暗示法非常能障蔽人心。這種狀況真是太悲慘了。
我原本以為恐懼應該像是山崩後的土石流,能將沿途一切摧毀殆盡,或是像某種凶猛且無可抵禦的森林大火,把我心靈裡每一個角落的樹木都燃燒殆盡。』,而『人類』這個勇敢無畏的水手,必定已經練習過千百次不同的啟航方式,否則他將會太早動作,而被海上的大浪捲走。時至今日我清楚知道,自己可能一輩子都擺脫不了這千百種心靈煩憂,幸而我學會了靜坐,因此每天都有奇蹟發生,我甚至學會了對自己的焦慮一笑置之,不再對自己的恐懼感到恐懼。只要打開電視,看看無處不在的意外悲劇、司法不彰、疾病痛苦等等,就足以使人失去生命中的希望。
即使在原始生物中,也存在兩種基本的,幾乎是反射性的運動:靠近(尋找資源和愉悅)和迴避(面對危險時自我保護)。我們與情緒的關係,可說是模糊不清的,有時我們會因為情緒豐沛而受苦,或因為情緒衝動而失去分寸,這些狀況容易使人誤認:人依憑著情緒的波動而存在,靜坐修行等方式則會將我們的情緒閹割。
我們可以把意識當做這樣一個燉鍋,能消化千百種情緒,卻不會將其轉化為憤怒或痛苦,因為憤怒與痛苦只是人生百味中的其中兩種而已。因此,我們可以將恐懼視為所有其他痛苦情緒的根源:羞恥來自對他人注視的恐懼,悲傷是對持久匱乏的恐懼,憤怒是對失敗或屈辱的恐懼等等。
讓我們仔細想想,無論年紀大小或處於生命的哪一個階段裡,我們總是懷有一種(或多種)恐懼。〈焦躁〉 亞歷山大 在我人生中一段特別難熬的焦慮時期,馬修有一天邀請我好好定靜下來,思考恐懼的本質、恐懼展現出的形貌,以及其邏輯上的一致性。